top of page
再生紙

升級禁毒教育 打造青少年全方位防護網

青少年涉毒問題近年在香港有明顯惡化趨勢,單靠「講害處」的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有效應對。要真正降低青少年涉毒風險,禁毒教育必須升級為「識別+抗拒+求助」的整全模式,並以嚴格法規、精準教育、可近性服務和數據監測「四輪驅動」,才能形成多層次防護網,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。

首先,在校園教育方面,課程應常態化教授辨識技能,能識別電子煙彈、滴管小瓶、軟糖飲料、護膚油等偽裝毒品載體。同時,可以採用情境模擬方式,重現「朋友家聚會、網購到貨、速遞取件」等高風險場景,讓學生能即時作出拒絕或求助的反應。這樣的主動式教育,遠比單純灌輸「毒品有害」更具實效。其次,禁毒教育須結合數位素養與媒體識讀。今日的青少年活躍於社交媒體,不少不法商販利用「天然無害」、「減壓助眠」、「試一次不會上癮」等話術推廣毒品。學生需要學會拆解這些行銷語言,理解背後風險,培養辨偽能力,避免墮入陷阱。

同時,禁毒教育要與身心健康教育緊密銜接,把防線前移。研究顯示,不少青少年嘗試吸毒,並非因為好奇,而是源於壓力、焦慮與失眠。校園應開設壓力管理、睡眠及情緒調節課程,明確傳遞「以藥解憂=飲鴆止渴」的訊息,並設立匿名求助渠道與早期轉介機制,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有可依靠的資源,而不是透過毒品尋求短暫慰藉。

新型毒品的蔓延,為禁毒教育提出更嚴峻挑戰。近年一種俗稱「太空油」的新型毒品在校園快速擴散,主要成分為醫用麻醉劑依托咪酯。根據保安局數據,2025年上半年涉及依托咪酯的吸食個案高達327宗,按年上升近2.8倍,其中六成以上為21歲以下人士。同期,警方截獲的相關電子煙彈更由去年同期約7,000粒激增至逾25萬粒,升幅達35倍,情況令人憂慮。依托咪酯會導致恍惚、失憶、失控甚至昏迷,嚴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與公共安全。

針對此情況,我早前就在立法會建議,將誤導性的「太空油」俗稱改為其學名「依托咪酯」,避免毒販以美化名稱誘使青少年輕視其危險性。就此,政府已於本年7月正式接納建議,顯示出對新型毒品的高度警覺與果斷態度。然而,改名只是第一步,立法會上月已通過《2025年控煙法例(修訂)條例草案》,禁止在公共場所持有或使用電子煙。由於依托咪酯常藏於電子煙彈,若缺乏法規支持,執法難度極高。修例正式實施後,警方便可在公共場所即時檢測與執法,提升阻嚇力,堵塞漏洞。

青少年涉毒問題並非僅限於「依托咪酯」。在國際上,一些地區將娛樂用大麻合法化,但這並不代表大麻無害。大麻中的四氫大麻酚(THC)會導致記憶與注意力受損、判斷力下降、精神病性症狀風險上升,青少年與高濃度使用者尤為高危。即使在合法化地區,亦有嚴格年齡限制與重量管制,可見「合法化」只是另一種風險管理方式,絕非「安全保證」。

至於CBD,本身致醉風險較低,但本地將其納入《危險藥物條例》,有三大理據:其一,市售產品常混雜或污染THC;其二,在特定條件下CBD可轉化為THC;其三,本港採取對濫藥零容忍的公共衞生取向,以防成為THC 流入的「灰色通道」。這些措施反映出香港的禁毒政策以公共健康與執法可行性為優先。

值得關注的是,根據2025年首季統計,21歲以下涉毒者中有35.9%僅在家或朋友家吸食,反映吸毒行為日益「隱蔽化」。電子煙油、糖果、飲料、護膚油等新興毒品載體氣味淡、易藏匿,加上網購與速遞的便利,使毒品輕易進入家庭領域,形成外界難以察覺的高風險場景。香港要有效降低青少年涉毒風險,必須從教育、法規與社會支援三方面着手,並以數據監測評估成效。唯有透過「識別+抗拒+求助」的整全模式,結合嚴格法規與多方協作,方能為青少年建立一張牢固的防護網。這既是守護下一代健康的責任,也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。


ree

 
 
 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
Top Stories

毒品咪制!

禁毒相關電話

毒品舉報熱線:2527 1234

24小時戒毒熱線:186 186

WhatsApp / 微信戒毒諮詢:98 186 186

禁毒相關社交平台 (IG)

政府禁毒處:@narcotics.divisionhk

禁毒領袖學院:@leadershipinstituteonnarcotics

防謀毒斷:@mkm_antidrugs

© 2035 by The Global Morning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.

bottom of page